说说热词“双减”——兼说“双”与“对”的异同
当下,缩略词“双减”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热词,因为“双减”跟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。
“双减”,言简意赅,就是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。2021年7月24日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(简称“双减”政策)公布,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。2021年10月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。“双减”明确入法。从此,“双减”一词被媒体和公众广泛使用。随着“双减”政策的施行,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开始规范化,有不少机构在这一新政之下退出市场,教育逐渐回归本真,这些重大变化让“双减”一词热度不减。请看:
(1)今年最好的开学礼物,莫过于不久前出台的“双减”政策了。(《深圳特区报》2021年8月31日)
(2)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“双减”政策,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开学前积极考察、充分讨论,精心设计方案;开学后立足校情、学情,多方考证、多次调整,部署落实,力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,优化教育生态环境。(《淮海晚报》2021年9月29日)
(3)如今在“双减”背景下,学校顺势而为,在主动变革中构建了良好的学校生态。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整体按照“5+2”“1+1”的模式开展,即每周5天,每天不少于2小时。在每天2小时的课后服务中又分为2个时段,第一个时段为普惠托管服务,第二个时段为个性化课程学习。(《中国教师报》2021年10月13日)
从结构上看,“双减”是“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”的缩略形式。缩略词,即经过压缩和简略而语义不变的词语。任何缩略词的固化都需要经历一个约定俗成的过程,开始的时候,依靠特定的语境,人们才能够理解,用得多了,即使脱离语境,人们也耳熟能详了。
再说说“双”与“对”。在汉语中,“双”,“用于成对的东西”,而“对”也可以表示“双”的意思。“双”与“对”都是汉语常用词。在成语“成双作对”中,在俗语“天生一对,地造一双”中,“双”和“对”意义相同,可以互释,甚至互换也不影响语义。但是在乒乓比赛中,“男女双打”和“男女对打”,表义却完全不同,“双”和“对”绝对不能互换。那么,“双”与“对”有什么区别呢?
从词源上看,“对”的本义是“回答”,如“无言以对”。“回答”涉及提问者和回答者两方,这就为“对”引申出表示数量为“二”的意义提供了依据。这一问一答是对立的,它们性质不同但又是统一于“对”这个概念中的,于是“对”就具有了语义逻辑上的对立统一性。因此,“对”主要用于具有对立统一性的两个个体,如“一对矛盾”“一对冤家”“对联”“对唱”等。
而“双”则侧重用于两个性质相同功能相同的独立个体,如“一双手套”“一双眼睛”。“双”的本义是“两只鸟”,成语有“比翼双飞”“一箭双雕”,而无“比翼对飞”“一箭对雕”。“双”的意义逐渐泛化,常用于指成对的东西,如“双减”“双碳”“双循环”等。
作者:代宗艳
(来源:《咬文嚼字》杂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