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类书刊都要重视语文的规范使用

创建时间:2024-12-12 09:35

近来我读了一本书,叫《周易注译》,是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。书的作者主要用象数学的方法阐释《周易》的哲理,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看法,这是应该肯定的,可是书内涉及一些语文问题,与科学的语文知识相去甚远,应该提出来予以纠正。下面举出该书的三点失误,供读者参酌。

一、释“罔”

《周易·大壮九三》:“小人用壮,君子用罔。”这两句爻辞很好懂,意思是:奴隶捕兽靠力气大,贵族捕兽要用罔。高亨《周易大传今注》说:“罔,古网字,以喻法律,即所谓法网。”高亨的讲法是正确的。上古的“罔”字有时作“无”“没有”解,这样用时后面一定要带宾语。例如,《周易·晋初六》“罔孚裕”(没有抢夺财物),“罔”后带宾语“孚裕”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二十有六年,初并天下,罔不宾服。”(罔不宾服:没有人不服从)《周易注译》却把“君子用罔”的“罔”说成“无”。(该书第152页)“君子用无”是讲不通的。所以《周易注译》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。

二、“观”字的读音

《周易·观卦》是谈政治上如何观察和观察什么的。《周易注译》说:“‘观’字有两层含义:一是展示的意思,即自上示下,上面作出榜样给众人看,读去声;二是仰观的意思,即自下观上,群众观看上头的行为风范,读平声。”(第89页)这段话有两个问题需要澄清。第一,这样给“观”字分类是分不清的,分出来也没有用。请看《观》卦的六爻的爻辞:初九的“童观”指仰视;六二的“窥观”,指从门缝中偷看;六三的“观我生”,指观察自己的生存条件;六四的“观国之光”,指真切地观看到君王德行的辉光;九五的“观我生”,指应经常自我反省;上九的“观其生”,指展示九五之德政于天下。按照《周易注译》的分法,如何能分为两类?第二,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不是仅有去声和平声两大类,实际上复杂得多。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,承认临时变调;江永认为异调相押只是四声杂用;黄侃认为只有平入两声;王念孙认为古有四声,但是有些韵部是四声具备,有些是只有平上去而无入,有些是有去入而无平上,有些是有入而无平上去;王力认为上古阴阳入各有两个声调,一长一短,阴阳的长调到后代成为平声,短调到后代成为上声,入声的长调到后代成为去声,短调到后代仍为入声。而《周易注译》硬把中古汉语的四声搬到上古汉语去,方枘圆凿,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。

三、关于“读若”的性质,《周易注译》批评高亨误解“读若”

高亨《周易古经今注》以《说文》“惢……读若《易·旅》琐琐”一语来证明“琐”通“惢”,训“琐琐”为“多疑”。《周易注译》认为:“‘读若’只起到给被训释字注音的作用,并不涉及字义,故不能作为通借之依据。”理由是段玉裁在《说文·示部》“图片”字条下注曰:“凡言‘读若’者,皆拟其音也。凡传注言‘读为’者,皆易其字也。”《周易注译》认为高亨因不明“读若者皆拟其音”之理,做出了错误的解释。(该书第247页)许嘉璐在《读若》一文中指出:“段玉裁《周礼汉读考·序》说:‘读如、读若者,拟其音也。古无反语,故为比方之词。’清代学者对此多持异议。钱大昕认为:‘许氏书所云“读若”、云“读与同”,皆古书假借之例,假其音并假其义,音同而义亦随之,非后世譬况为音者可同日而语也。’(《潜研堂文集·古同音假借说》)王筠《说文释例》和张行孚《说文发疑》都认为,明音、明假借二者兼有,不可一概而论。”(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语言文字卷》第1版59页)可见,关于“读若”在表音之外,是否还表义,学者意见并不一致,高亨对“读若”的使用不能断为错误。

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,也是各类学术著作传播的媒介。语文学是科学,不能信口开河,乱下雌黄。人们在撰著各类学术著作时,必须努力学好语文,规范使用语文,才能发挥各类学术著作的作用。

 

作者:苏培成

(来源:《咬文嚼字》杂志)